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

回歸基本面

最近又有個同仁離開。

想想其實我目前的環境在島國廠商中不算太差

為什麼老是留不住人

但想深一點

所謂的比較

scope其實不在島國

大陸大城市的薪資成長率五年內成長了150%

連PTT上面大家最近談的

都不是「你覺得哪家公司值得進」

而是「哪個國家的公司值得進」

所謂語言障礙

其實不太算障礙

島國不久後也許會成為所謂「知識勞工的最大輸出國」

專門輸出「台灣知識勞力工作者」,簡而言之,台勞…

這是很蠻令人感嘆的一件事

成因隨手可得的教育資源產生了許多good student

但是這些教育資源並沒有教導share這件事

這個時代最強大產物和力量不是獨佔

因為資源分配變動得太快

獨佔某個資源只能取得一小段時間的優勢

你必需隨時知道資源變化的方向才能取得優勢

資源分享出去

而使用這些資源的人越多

你提供的資源就會成等比級數發揮成長

最簡單的例子就是android、社群網站

過去島國企業的經營模式是

取得資源→costdown→量產→以量制價

取得的利益重新分配到少數高層精英分子手中

新台幣一直沒有升值

為了取得出口

島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代工國

出口了全世界最多的IT產值

但這些出口貨物賺到的錢沒有再轉回新台幣回到國內

它們變成了美金、歐圓

存到了某些人的瑞士銀行帳戶

島國員工12年沒有薪資調整

(今年可能有,3%…但3% v.s 150%其實等於沒有)

這個模式的弱點在於:

因為多數利益分配在極少數人手中,所以當獲利模式不再適用的時候,這些少數人還是有獲利

只是獲利變少,而這種變少的感覺會因景氣波動被消除無法知覺

而另一群本應分享這些獲利的人因為從來沒有分享到,所以無感

特別是好學生們從來不爭取利益

一群青蛙在溫水中煮了12年

12年前很有效率的獲利模式

12年後我們還是在follow(兩兆雙星?我呸!)

所以一切還是回到了基本面

60年代留外賺外匯的時代又回來了

往好處想其實這也不太算台勞

地球在新時代本來就是平的

一個外國的城市和一個本國的城市的差距

也只是距離而已